电影《波斯语课》影评:恐惧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

电影《波斯语课》的豆瓣评分目前是8.2分,这部电影的背景设定在纳粹德国,男主角是在法国成名的阿根廷人,说的是德语,谈的是波斯语的故事,但原来其实是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共同制作的作品。电影代表白俄罗斯出征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可惜由于制作团队白俄罗斯人很少,终被取消资格,无缘参赛。若非如此,我认为《波斯语课》绝对有能力S入最终的五强名单。

电影《波斯语课》的节奏极快,开首不到五分钟,已呈现剧情紧凑张力︰一个犹太人,为了逃避S身之祸,谎称自己是说波斯语的伊朗人。殊不知,德国纳粹军官正为战后飞往伊朗筹谋张罗着主角担任老师,传授新词。主角每天就在严密高压的监视下,自创新词,瞒天过海。

这样的剧情,已剧力万钧,令观众手心不断冒汗;电影还要加插其他副线︰德国纳粹兵卒看不过眼,扬言揭发主角的真正身份,另外还有兵卒之间的明争暗斗,丰富好看。

本来,还以为这只是严谨工整的剧情电影,即什么时候埋下伏线铺垫,什么时候呈现新冲突,什么时候靠着之前的伏线让主角逃过一劫之类,一切有迹可寻;可是,越看下去,你会发现电影其钻入更深刻的层次,令人看得激动之余,也反思良多。引起我思考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波斯语课》谈的是恐惧。众所周知,极权ZF要管治人民,严刑峻法只是其次,散播恐惧才是最有效的手段。你以为,受压迫的犹太人是面临恐惧的受害者,纳粹军官站在弱者之上,就能大权在握,制造恐惧;但细心一想,恐惧这回事,其实人人有份,永不落空,站在强权一方的军官,其实比中转营的犹太人还要提心吊胆︰士兵担心自己会被调职,军官又会忧虑迎合不了上级的旨意。最终,永无休止的恐惧,演变成纳粹军官的自相残S。

然后,我想到survivor’s guilt这回事。主角自称伊朗人,却获纳粹营长赏识,享有特权,更逃过被S的劫难。

矛盾的是,当营长给他充足的食物果腹,他会与营友们分甘同味,证明他并非苟且偷生的叛徒;只是开始了一个小谎言,只能继续以更多的谎言延续故事,无可奈何罢了。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并不代表不用付出良心受责的代价。当他眼巴巴地看着同住营内的犹太人,陆续被送往集中营,他也受不住打击,伤痛欲绝,最后甚至违抗营长命令,自行上车,「跟大队」地走入集中营。我在想,当生命是建立于一大堆谎言之上,人生又会怎样过?假如同道中人的共同命运都是死亡,我们拒绝受命运摆布,明哲保身,是否道德?还是应该心甘情愿,接受命运安排,逃避良知和悔疚的谴责?

电影《波斯语课》的最后,是名字。主角为了创造新词,并牢牢记住,于是借着其他犹太人的名字,加以转化,自创词汇。德国战败后,犹太人的纪录册被烧毁,被送往集中营的犹太人名字毁于一旦,主角却因这遭遇,历历在目地记起过千犹太人的名字。

灭绝与死亡,也许是人类历史避无可避的阶段,唯有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对每位逝者致上最崇高的敬意,才能掀开浴火重生的契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