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辛丑条约》的签订地点
在北京签订的
② 辛丑条约签订时间,签订地点,内容及危害是什么
辛丑条约签订时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地点在北京。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2)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
(5)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危害:
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中国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帮凶。
该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
影响:
列强勒索了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
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严厉“惩凶”以及为德公使建立牌坊等,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永远奴役中国人民。
③ 请问《辛丑条约》的本文原件在哪里,可以借给我复印吗
应该在某个博物馆吧。。。这个应该算文物,估计不能借你。。。
④ 名词解释:《辛丑条约》
1901年(辛丑年)俄、英、美、德、法、日、意、奥、西、比、荷11国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经太原逃往西安。出逃前,已派出李鸿章为代表乞和。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11国与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正式签订《辛丑和约》(又称《北京议定书》,通称《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2、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 5、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勒索了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严厉“惩凶”以及为德公使建立牌坊等,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永远奴役中国人民。这个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辛丑条约》签订 李鸿章吐血慈禧落泪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虚弱无力!从此,李鸿章背负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的骂名,殊不知,签完《辛丑条约》,李鸿章大口吐血,不久之后,他就撒手归西。列强长驱直入 清军溃不成军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军迅速溃败。一个有八九十万常备军(旗兵约二十五万,绿营兵64万,合计89万人)的大国,竟然被四五千英军打败,这简直是无法想象之事!多年来,许多人将清朝的灭亡归结为清朝经济、科技的落后与清王朝的腐败。其实,清朝的灭亡原因远不是这两个词就可以概括的。1896年6月中旬,李鸿章拜访俾斯麦。其实,为了维持和巩固清朝自身的统治利益,以慈喜为首的清朝统治者也曾实行改革开放。一方面,对内改革,以发展经济来换取国人的支持。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以缓和西方列强的敌对状态。从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到清朝覆灭的长达50年改革开放当中,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特别是满清统治的最后十到二十年当中,中国每年GDP增长均超过15%,也成就了像上海,广州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兴起,一座座高楼大厦随之拔地而起。 但经济上巨大成就并没有给满清提供一个“长生不死”的理由,清王朝还是不可避免的走上灭亡之路,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清朝国体不适合对外出击。清王朝虽然有八九十万常备军,但这些常备军的作战能力远不能与列强的军队相提并论。就拿英国来说,英国处于战争机制,其制度本身就决定了它向外侵略扩张,不可遏制,他的军队训练有素,作战能力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凶恶的真老虎。而当时的中国没有战争机制,其军队也只是一个纸老虎。 清王朝时期的中国是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大国,这就决定中国不用和外界发生多大联系,也就造成了它的“闭关锁国”,如此一来,封闭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甲午战争失利 李鸿章出使日本在这种风云变幻之际,晚清重臣李鸿章也就成了一个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新闻午报》刊文,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李鸿章被任命为清军的最高统帅。战争从一开始就朝着李鸿章最不愿看到的局面直转而下。那段时间,李鸿章不时地听到传来一个又一个晴天霹雳。这种溃败方式让李鸿章委屈、愤懑。他的朋友吴汝纶曾经回忆说:“平壤之败,李相国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 朝廷向日本提出了议和的倡议。输光了的李鸿章愧于与日本人面对面,当恭亲王试探着让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时,李鸿章选定的人物,是在天津海关工作二十余年、对李鸿章忠心耿耿的德国人德璀琳。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日本当然不想立即收兵,他们想占领东三省部分领土,以此来逼迫清国做出更大的让步。更何况,中国政府此时派来的是一名洋人,很可能是来打探虚实的。 德璀琳灰溜溜地回到中国。1895年2月1日,清政府又派张荫桓和邵友濂二人赴日,第二天,双方互换国书。伊藤博文发现张荫桓和邵友濂所携带的国书文字中有“一切事件,电达总理衙门转奏裁决”内容,认定二人授权不足,拒绝与他们谈判。伊藤博文问伍廷芳:“你方为什么不派遣重臣来呢?请问恭亲王为什么不能来敝国?”伍廷芳答道:“恭亲王位高权重,无法走开。”“那么李鸿章中堂大人可以主持议和,贵国怎么不派他来?”伍廷芳随之反问:“我今天是和您闲谈,那我顺便问问,如果李中堂奉命前来议和,贵国愿意订约吗?”伊藤博文自然能够听出伍廷芳的弦外之音,回答得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中堂前来,我国自然乐意接待,但还是符合国际惯例,必须拥有全权。” 就在这次谈话前后,日军取得威海卫战役的胜利,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失去了与日本人讨价还价的最后筹码,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1895年2月22日,李鸿章奉旨进京。此时,日本人再次向清政府表示,如果要和谈,不仅要清政府赔款和承认朝鲜独立,而且要求割地!慈禧气急败坏,借口肝气发作,对于议和一事,不愿表态,只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满朝大臣,一片义愤填膺,但具体到如何解决问题,一个个束手无策,并且,谁都不愿意背上遗臭万年的罪名,去接这个烫手山芋。李鸿章一定要得到清政府的全权授权,才肯出使日本。 李鸿章为了寻求支持,确切了解各国列强的态度,再次奔走于各国使馆。只可惜此时各国要么已与日本沆瀣一气,要么暗中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准备坐收渔翁之利。李鸿章的求助行动并没有结果。 3月4日,光绪正式发出了全权证书,宣布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予以署名画押权。14日,李鸿章等人启程直奔日本马关。
⑤ 辛丑条约在哪里签订
辛丑条约是在清朝的时候在北京签订的,这也完美的解决了辛丑条约签订地点这个问题。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影响是非常大的,直接导致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