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IT运维管理系统中,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包含哪些内容
IT运维管理系统中,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包含哪些内容?IT运维管理体系要真正发挥效益,避免“为技术而技术”,需要融合人、流程、技术。根据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配套的管理措施应包括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绩效考核、运维费用、技术支撑等内容。组织模式:中心从全局的角度定位IT运行维护和服务工作,将中心目前分散进行的各项IT运行维护和服务的工作职能逐渐整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调度IT运行维护和服务的技术力量,并结合中心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进行配套的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逐步完善。第一,成立IT运维管理领导小组。初期可以成立由中心领导和各处(室)负责人组成的IT运维管理协调小组,从总体上负责IT运行维护和运维管理的统一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各处室服务质量;将来根据IT运维管理发展,可以成立由部领导、中心领导和业务司局领导组成的信息化治理领导小组。第二,建立面向用户的服务接口。初期以服务台为统一服务接口,不断扩充与完善服务台的功能,统一受理客户的IT服务请求,记录事件和一线解决,对解决不了的较为专业的事件派发给专业的二线技术人员,各相关处室提供二线技术支持,并明确相关技术支持人员及职责;将来逐步建立独立的IT运行维护和服务机构(运维中心),专门负责IT运维和服务工作,合理划分建设与运维的边界,实现建设与运维的分离。第三,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初期保持目前组织机构和职责不变,进一步理顺关系;将来随着信息化发展和管理成熟度的不断提升,逐步建立起完全适应体系运行的IT治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指IT运行维护和服务工作必须遵循的内部管理规定,用于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借鉴IT运维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标准ISO20000要求,管理制度分为 “总办法”、“分办法”、 “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南”和“配套表单”四个层次,见图13-6。资料来源: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ITGov),网址:www.itgov.org.cn第一级:制定涵盖中心IT运维管理全过程的总办法《IT运维管理办法》,作为指导IT运维管理工作开展的统领,内容涵盖IT服务全过程的管理控制点和人员管理等核心内容,包括IT运维管理模式、归口管理、组织结构与职责、人员岗位与职责、IT运维管理工作规划与执行、预算保障、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管理规定。第二级:结合IT服务的实际情况,针对管理工作需要而制定的具体管理办法,范围涵盖系统、网络、机房、桌面、设备备品备件及耗材、文档等,明确管理职责与规范操作流程。第三级:在第二级分办法的基础上,按照精细化管理需要,对某些方面的运行维护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操作程序做出的细化准则或指南。第四级:配合第一、二、三级制度的执行而配套制定的表单等,用于记录、备案人、物、行为等信息。管理流程:管理流程是指为达到既定的IT运维管理目的而组织起来的逻辑上相关的有规律性并可重复的活动。借鉴IT运维管理国际最佳实践ITIL,将IT运维管理分为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两大部分;根据中心的管理需要,分阶段建立相关流程。先期建立服务台和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绩效考核:为实现IT服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提高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的执行力,绩效考核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绩效考核从中心IT运维管理体系的目标出发,按照体系、流程和岗位角色分解,形成IT运维管理体系关键绩效指标(KPI)-流程KPI-角色岗位KPI”三层相互关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见图13-7。资料来源: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ITGov),网址:www.itgov.org.cn运维费用:运维费用是IT运维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资金保障。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深入,信息化工作将逐渐由建设转向以应用为主的运行维护阶段。为保障业务应用系统的有效运行和IT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IT服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为业务提供信息化支撑,科学进行运维费用管理非常重要;运维费用管理清晰定义运维费的构成要素,规范运维费用预算的口径和标准,使其与信息化建设费用、日常公用经费区分。在运维费预算的基础上,要按照中心财务制度规范运维费预算的执行,保障运维工作有序开展。基于预算执行结果,进一步指导中心运维管理工作,最终实现“运维预算-核算(预算执行)-结算”全过程管控。技术支撑:技术支撑体系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展示层、流程及业务运维管理层、集中监控层。展示层:提供对用户的IT运维管理界面与对技术人员的体系管理控制界面,在运维管理界面上实现集中运维的统一管理功能和信息展示与交互。流程及业务运维管理层:在集中运维管理模式下实现流程执行和管理控制功能、业务运维管理功能。集中监控层:通过监控工具实现对不同服务对象和IT资源的实时监控,包括主机、数据库、中间件、存储备份、网络、安全、机房、业务应用(以下简称“应用”)和客户端等技术支撑管理子系统,并通过集中监控管理平台对不同被管对象的技术支撑管理子系统进行综合处理和集中管理。
❷ 什么是体系文件
体系文件一般包括:手册、程序文件、记录、操作规程、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体系文件一般划分为三个或四个层次,实验室可根据自身的监测工作需要和习惯加以规定。是企业ISO9000贯标,建立并保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是体系审核和体系认证的主要依据。
(2)信息化体系文件具体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体系文件一旦批准实施,就必须认真执行;文件如需修改,需按规定的程序执行;文件也是评价质量体系实际运作的依据。一个实验室只能有唯一的体系文件系统,一般一项活动只能规定唯一的程序;一项规定只能有唯一的理解;因此,不能使用无效的版本。
实验室应根据各自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制定适合自身质量方针以及检测工作特点和需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体系文件。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体系文件
网络——质量体系文件
❸ 什么是信息化标准化信息化标准化体系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信息化标准化是围绕城市信息化各项建设事业,坚持与国际标准接轨,宣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地方实用性标准规范和标准体系,推进信息化应用工程立项、实施、验收及重要信息技术产品的标准符合性测试与认证,促进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水平地开展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技术服务过程,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标准化最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外表的信息系统开发;第二个层面是标准体系建设,这是信息系统能够持续、深入发展所必须的支撑;第三个层面是标准化组织机构的职责到位、发挥作用,这是标准体系能够完善和贯彻所必须的保障。 不了解企业信息化标准化的作用,仅仅把企业信息化当作是一次性系统开发的工程行为,就会局限于第一个层面;不了解标准化组织机构的作用,仅仅把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工作当作是一次突击性的工作,就会局限于第二个层面。 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如果仅仅孤立地从某个问题、某个层面着眼,盲目地赶国外的ERP、CIO等时髦的概念,虽然短期内见效快,终归是扬汤止沸。只有第三个层面的标准化组织机构发挥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从而发挥信息化的后发优势,走在别人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