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的逻辑记录的大小是什么|文件目录结构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㈠ 数据结构的一些小问题

5.4 文件系统的实现5.4.1 存储空间的分配与回收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空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外存储设备中的空间容量虽然比较大,但也不是无限的,故对文件删除之后而不再使用的空间,必须加以回收,然后在建立文件等操作中重新利用。对于制度的存储设备,无所谓回收,也无所谓动态分配,这种存储设备在物理上就是不可重用的。为了进行存储空间的分配与回收,在外存储设备上设置有空闲空间登记表,该表动态跟踪该外存储设备上所有还没有分配给任何文件的空闲块的数目和块号。该空闲空间登记表虽然称为表,但不一定以一个二维表格的形式实现。从方便、高效和安全的角度考虑,通常把空闲空间登记表放在存储介质上。对空闲空间表的访问与修改工作是经常发生的。在进行文件删除、文件建立、写文件等操作中都会访问和修改空闲空间表。在设计空闲空间登记表的数据结构时,一般有四种不同的方案可以考虑,下面分别介绍。1、 位示图位示图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一串二进制位(BIT)的值来反映磁盘空间的分配使用情况。在位示图中,没一个磁盘中物理块用一个二进制位对应,如果某个物理块为空闲,则相应的二进制位为0;如果该物理块已分配了,则相应的二进位为,如图5-15所示。位示图对空间分配情况的描述能力强。一个二进位就描述一个物理块的状态。另外,位示图占用空间较小,因此可以复制到内存,使查找既方便又快速。位示图适用于各种文件物理结构的文件系统。使用位示图能够简单有效地在盘上找到N个连续的空闲块。2、 空闲块表空闲块表是专门为空闲块建立的一张表,该表记录外存储器全部空闲的物理块:包括每个空闲块的第一个空闲物理块号和该空闲块只能感空闲物理块的个数。如图5-16所示。空闲块表方式特别适合于文件物理结构为顺序结构的文件系统。在建立新文件时,应该寻找一组连续的空闲物理块,其空闲块个数恰好等于所申请值,或接近于所申请值。系统首先查找空闲块表,主要查看该空闲块表项中是否有符合上述申请值的对应表项,如果有,就将该表项从空闲块表中删去,并且把所对应的一组连续的空闲物理块分配给申请者。当删除文件时,系统收回它所占用的物理块,并且考虑所收回的物理块是否可以与原有空闲块相邻接,以便合并成更大的空闲区域,最后修改有关空闲块表项。3、 空闲块链表将外存储器中所有的空闲物理块连成一个链表,用一个空闲块首指针指向第一个空闲块,随后的每个空闲块中都含有指向下一个空闲块的指针,最后一块的指针为空,表示链尾,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空闲块链表,如图5-17所示。在图45-17中,一个空闲块链表的首指针维持一个指向物理块12的指针,该块是第一个空闲物理块。物理块12包含一个指向物理块13的指针,物理块13指向物理块14,如此等等。空闲块链表模式效率低。要遍历整张空闲块链表,必须读每一个物理块,这就需要大量的I/O时间。在空闲块链表模式中对空间的申请和释放是以块为单位的。申请空间时从链首取空闲块。空间释放时将物理块接入链尾。空闲块链表法节省内存,但申请空间和回收空间的速度较慢,实现效率较低。4、 成组链接对链接表的一个改进方案是将N个空闲盘块的地址存放在第一个空闲块中,如图5-18所示。期于N-1个空闲盘块是实际空闲的。假设每100个空闲块为一组。第一组的100个空闲块块号放在第二组的头一块中,而第二组的其余99块是完全空闲的。第二组的100个块号又放在第三组的头一块中,依次类推,组与组之间形成链接关系。在最后一组的块号中第2个单元填“0”,表示该块中指出的块号是最后一组的块号,空闲块链到此结束。在这个空闲块链中,不组100块的一个组的块号,通常放在内存的一个专用块中。这种方式称为成组链接。系统在初始化时先把专用块内容读到内存中,当需分配空闲块时,就直接在内存中找到哪些块是空闲的,每分配一块后把空闲块数减1。但在把一组中的第一个空闲块分配出去之前,应把登记在该块中的下一组的块号及块数保存到专用块中(此时原专用块中的信息已经无用,因为它指出的一组空闲块都已被分配了)。当一组空闲块被分配完后,则再把专用块的内容读到内存中,指出另一组可供分配的空闲块。假设初始化时系统已把专用块读入主存储器L单元开始的区域中,分配和回收的算法如下:⑴分配一个空闲块查L单元内容(空闲块数):当空闲块数>1,I:=L+空闲块数; 从I单元得到一空闲块号; 把该块分配给申请者; 空闲块数减1。当空闲块数=1,取出L+1单元内容(一组的第一块块号或0); 取值 =0,无空闲块,申请者等待; ≠0,把该块内容复制到专用块; 把专用块内容独到主存L开始的区域。 ⑵归还一块查L单元的空闲块数;当空闲块数〈100,空闲块数加1; J:=L+空闲块数; 规划块号填入J单元。当空闲块数=100,把主存中登记的信息写入归还块中; 把归还块号填入L+1单元; 将L单元置成1。采用成组链接后,分配回收空闲块时均在内存中查找和修改,只有在一组空闲块分配完或空闲的磁盘块构成一组时才需要启动磁盘读写。因此,成组链接的管理方式比普通的链接方式效率高。成组链接这种方案能够迅速找到大量空闲盘块地址。有些版本的UNIX操作系统便采用了这种方案。5.4.2 实现文件系统的表目当用户申请打开一个文件时,系统要在内存中为该用户保存一些必要的信息,这些信息以表格栏目中内容的形式出现,被称为表目。在实现文件系统时所需要的表目有若干种,其中在内存中所需的重要表目有如下一些:1、 系统打开文件表系统打开文件表,专门用于保存已打开文件的文件控制块。该系统打开文件表放在内存。除了保存已打开文件的文件控制块之外,在该表格中还保存有已打开的文件号、共享计数、修改标志等等,图5-19。2、 用户打开文件表在每个进程中,都有一个“用户打开文件表”。该表的内容有文件描述符、打开方式、读写指针、系统打开文件表入口等,图5-20。另外在进程的进程控制块PCB中,还记录了“用户打开文件表”的位置。3、 系统打开文件表与用户打开文件表之间的关系用户打开文件表指向了系统打开文件表。如果多个进程共享同一个文件,则一定有多个用户打开文件表目对应着系统打开文件表的同一入口,图5-21。5.4.3 记录的成组与分解用户的文件毫无疑问是由用户按名自己的需要组织的。用户还可按信息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文件划分成若干个逻辑记录。显然,逻辑记录的大小是由文件性质决定的。另外,存储介质上的物理分块与存储介质的特性有关,尤其是磁盘。磁盘上的块的大小是在磁盘初始化时预先划好的。因此,逻辑记录的大小往往与存储介质物理分块的大小不一直。当用户文件的逻辑记录比存储介质的物理分块小得多时,把一个逻辑记录存入一个物理块中,就会造成存储空间的浪费。为此,可把多个逻辑记录存放在一个物理块中,当用户需要某个逻辑记录时再从一物理块信息中将其分解出来。1、 记录的成组把若干个逻辑记录合成一组存放一物理块的工作称“记录的成组”,每块中的逻辑记录个数称“块因子”。记录的成组在不同存储介质上进行信息转储是很有用的。由于信息交换以块为单位,所以,要进行成组操作时必须使用内存的缓冲区。该缓冲区的长度等于要进行成组的最大逻辑记录长度乘以成组的块因子。成组转储操作如图5-22所示。在进行记录成组时,还应考虑逻辑记录的格式。这是因为在记录式文件中,有“定长记录格式”和“不定长记录格式”。对定长记录格式的文件按记录成组的方式存储到存储介质上,则除最后一块外,每块中存放的逻辑记录个数是相同的。故只要在文件目录中说明逻辑记录的长度和块因子,在需要使用某个记录时就能方便地将其找出。如果是一个不定长记录格式的文件,各个逻辑记录的长度可能不相等,在进行记录成组操作时,就应在每个逻辑记录前附加说明该记录长度的控制信息。2、 记录的分解对应签署记录成组的操作,有必要考虑从一组逻辑记录中把一个逻辑记录分离出来的操作,这种操作称为“记录的分解”。显然,从事记录的分解操作也要使用内存缓冲区。当用户请求读一个文件中的某个记录时,文件系统首先找出该记录所在物理块的位置,然后把含有该记录的物理块全部信息读入内存缓冲区,由于读入内存缓冲区的物理块信息中含有多个逻辑记录,所以要再从内存缓冲区中分解出指定的记录,然后传送到用户工作区。对定长记录格式,只要的逻辑记录的长度就可容易地进行分解。对不定长记录格式,要根据说明逻辑记录长度的控制信息,计算出用户所指定的记录在内存缓冲区中的位置,然后把记录分解出来。图5-23是记录的分解操作示例。在图5-23中,用户要求读出逻辑记录K4。用户文件中的记录是成组存放在磁盘上的,系统找出含有记录K4的物理块,从中读出了6个逻辑记录K1,K2,K3,K4,K5和K6,并且知道这些逻辑记录的长度为80,块因子为6。该块信息被读入内存缓冲区后,根据逻辑记录的长度和块因子胃,立即就能取出其中的逻辑记录K4,并把K4传送到用户工作区。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为了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和减少启动设备的次数,采用了记录的成组和分解技术。但是上述效果的获得也付出了代价,主要包括:需要设立内存缓冲区,另外操作系统增加了成组和分解的操作的功能。5.4.4 文件的操作文件系统是提供给用户使用的,用户可以进行按名存取所需要的文件。在文件系统的实现中,为用户提供使用文件的手段是文件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1、 建立文件用户首先调用文件系统的“建立文件”操作,在请求调用该操作时,提供所要创建的文件的文件名及若干参数:用户名、文件名、存取方式、存储设备类型、记录格式、记录长度,等等。系统依据用户提供的文件名及若干参数,为这一新创建的文件分配一个文件控制块,填写文件控制块中的有关项。建立文件的实质是建立文件的文件控制块FCB,并建立必要的存储空间,分配空的FCB。从而建立起系统与文件的联系。建立文件系统调用的一般格式为:CREATE(文件名,访问权限,(最大长度))。建立文件的具体步骤如下:⑴检查参数的合法性:文件名是否符合命名规则,若是,则进行下一步⑵;否则报错,返回。⑵检查同一目录下有无重名文件:若没有,则进行下一步⑶;否则报错,返回。⑶在目录中有无空闲位置;若有,则进行下一步⑷;否则,不成功返回。⑷填写目录项内容:包括:文件名、用户名、存取权限、长度置零,首地址等等。⑸返回2、 打开文件打开文件,是使用文件的第一步,任何一个文件使用前都要先打开,即把文件控制块FCB送到内存。打开文件系统调用的一般格式为:FD=OPEN(文件路径名,打开方式)。打开文件时,系统主要完成以下工作:⑴根据文件路径名查目录,找到FCB主部。⑵根据打开方式、共享说明和用户身份检查访问合法性。⑶根据文件号查系统打开文件表,看文件是否已被打开。如果是,共享计数加1;否则,将外存中的CB主部等信息填入系统打开文件表空表项,共享计数置为1。⑷在用户打开文件表中取一空表项,填写打开方式等,并指向系统打开文件表对应表项。返回信息:FD:文件描述符,是一个非负整数,用于以后读写文件。3、 读文件打开文件后,就可以读取文件中的信息。读文件系统调用的一般格式为:READ(文件名,(文件内位置),要读的长度,内存目的地址)。隐含参数:文件主。读写方式可为读、写合既读又写等。读文件时,系统主要完成以下工作:⑴检查长度是否为正整数;若是,则进行下一步;否则,转向(10)。⑵根据文件名查找目录,确定该文件在目录中的位置。⑶根据隐含参数中的文件主和目录中该文件的存储权限数据,检查是否有权读:若是,则进行下一步,否则,转向(10)。⑷由文件内位置与要读的长度计算最末位置,将其与目录中的文件长度比较,超过否?若是,则转向(10);否则,进行下一步(5)。也可将参数中的长度修正为目录中的文件长度。⑸根据参数中的位置、长度和目录中的映射信息,确定物理块号、需要读出的块数等读盘参数。⑹根据下一块号读块至内存缓冲区。⑺取出要读的内容,也许要进行成组的分解,将取出的内容送至参数中的内存目的地址。⑻根据块内长度或起始块号+块数,确定还读下一块吗?同时确定下一块号:若是,则转向(5);否则,进行下一步(9)。⑼正常返回。⑽错误返回,返回响应错误号。4、 写文件写文件系统调用的一般格式为:WRITE文件名,记录键,内存位置)。把内存中指定单元的数据作为指定的一个记录写入指定文件中,系统还将为其分配物理块,以便把记录信息写到外存上。5、 关闭文件若文件暂时不用每则应将它关闭。文件关闭后一般不能存取,若要存取,则必须再次打开6、 删除文件删除文件文件系统调用的一般格式为:DELETE(文件名)。7、 指针定位指针定位的一般格式为:SEEK(FD,新指针的位置)。指针定位时,系统主要完成以下工作:⑴由FD检查用户打开文件表,找到对应的入口;⑵将用户打开文件表中文件读写指针位置设为新指针的位置,供后续读写命令存取该指针处文件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㈡ 操作系统原理文件管练习题

1、(1)2的9次方等于512,可以用9位二进制来标示每一个磁盘块。因此需要2个字节来存放这个信息(8位为一字节)。(2) 第i字节第j位:求出2的8*i-(8-j)次方值,这个值减去1(因为亏散橘块号从零开始)掘隐就是块号。比如第1字节第3位。 二进制标示:00000100 ,转换成十进制就是2的8*1-(8-3),也就是2的3次方,因此是第8-1=7块。2、由于1024*4 < 4769 < 1024*5,因此存放在第5个快上。从这45、157、175、340、418、4466块销团可知,第5块就是418.因此需要访问418这个磁盘块。

㈢ 谁来帮我解答这个题目急

应该是4000个逻辑记录柱面号:3680/64=57磁道号:(3680%64)/8=4扇区号:(3680%64)%8=00*64+78*8+6=630mod是取余运算

㈣ 某文件为链接文件,由5个逻辑记录组成,每个逻辑记录的大小与磁盘块大小相等,均为512字节,

1569/512得到商为:3,余数为:33。所以,访问的是互磁盘块的第33个字节

㈤ 操作系统的计算题

磁盘地址用“柱面号·盘面号·扇区号(块号)”表示。柱面号即磁道号3680/(8*8)=57……这是柱面号3680%(8*8)/8=4……这是盘面号3680/%(8*8)%8=0……这是扇区号所以该文件的第3680块应在57柱面4盘面的0扇区根据上述规则,第78盘面6磁道6扇区6*(8*8)+78*8+6=1014第78盘面6磁道6扇区存放的是文件的第1014块 2(1)32+3+5+21+14+35+12+32+15=169(2)采用流水线方式,共有6种情况,需分别讨论,比较最小值ABC 32+21+14+35+15=117ACB 32+12+32+15+35=126BAC 21+32+35+32+15=135BCA 21+14+35+15+5=90CAB 12+32+21+14+35=114CBA 12+32+32+35+5=116很明显,采用BCA流水线方式所需时间最少,为90

㈥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总结(1)

1、操作系统具有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特点是整体问题局部化来优化系统,提高系统的正确性、高效性使系统可维护、可移植。 主要优点是有利于系统设计和调试;主要困难在于层次的划分和安排。 2、多道程序设计系统 “多道程序设计系统” 简称“多道系统”,即多个作业可同时装入主存储器进行运行的系统。在多道系统中一点必须的是系统须能进行程序浮动。所谓程序浮动是指程序可以随机地从主存的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程序被移动后仍不影响它的执行。多道系统的好处在于提高了处理器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外围设备资源;发挥了处理器与外围设备以及外围设备之间的并行工作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中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单位时间内的算题量,从而提高了吞吐率。 3、程序浮动 若作业执行时,被改变的有效区域依然能正确执行,则称程序是可浮动的。 4、进程 进程是一个程序在一个数据集上的一次执行。郑乎由定义知进程关键组成是程序、数据集。 进程通过一个控制块来被系统所指挥,因此进程由程序、数据集和进程控制块三部分组成。进程控制块是进程存在的标志 .进程是要执行的,据这点可分将进程的状态分为等待态然后是就绪态最后是运行态。 进程的基本队列也就是就绪队列和等待队列,因为进程运行了,也就用不上排队了,也就没有运行队列了。 5、重定位 重定位即把逻辑地址转换成绝对地址。 重定位的方式有“静态重定位”和“动态重定位”两种。 (1)静态重定位 在装入一个作业时,把作业中的指令地址和数据地址全部转换成绝对地址。这种转换工作是在作业开始前集中完成的,在作业执行过程中无需再进行地址转换。所以称为“静态重定位”。 (2)动态重定位 在装入一个作业时,不进行地址转换,而是直接把作业装到分配的主区域中。在作业执行过程中,每当执行一条指令时都由硬件的地址转换机构转换成绝对地址。这种方式的地址转换是在作业执行时动态完成的,所以称为动态重定位。 动态重定位由软件(操作系统)和硬件(地址转换机构)相互配合来实现。动态重定位的系统支持“程序浮动”,而静态重定位则不能。 6、单分区管理 除操作系统占用的一部分存储空间外,其余的用户区域作为一稿帆个连续的分区分配给用户使用。 固定分区的管理 分区数目、大小固定 设置上、下限寄存器 逻辑地址+下限地址→绝对地址。 可变分区的管理 可变分区管理方式不是把作业装入到已经划分好的分区中,而是在作业要求装入主存储器时,根据作业需要的主存量和当时的主存情况决定是否可以装入该作业。 分区数目大小不定 设置基址、限长寄存器 逻辑地址+基址寄存器的值→绝对地址。 基址值≤绝对地址≤基址值+限长值 页式存储管理 主存储器分为大小相等的“块”。程序中的逻辑地址进行分“页”,页的大小与块的大小一致。 用页表登记块页分配情况 逻辑地址的页号部分→页表中对应页键丛雹号的起始地址→与逻辑地址的页内地址部分拼成绝对地址。 由页表中的标志位验证存取是否合法,根据页表长度判断是否越界。 段存储管理 程序分段 每一段分配一个连续的主存区域,作业的各段可被装到不相连的几个区域中。 设置段表记录分配情况 逻辑地址中的段号→查段表得到本段起始地址+段内地址→绝对地址 由段表中的标志位验证存取是否合法,根据段表长度判断是否越界。 页式虚拟存储管理 类似页式管理将作业信息保存在磁盘上部分装入主存 类似页式管理:逻辑地址的页号部分→页表中对应页号的起始地址→与逻辑地址的页内地址部分拼成绝对地址。 若该页对应标志为0,则硬件形成“缺页中断”先将该页调入主存 类似页式管理。 段式虚拟存储管理 类似段式管理将作业信息保存在磁盘上部分装入主存 类似段式管理。 7、存储介质是指可用来记录信息的磁带、硬磁盘组、软磁盘片、卡片等。 存储介质的物理单位定义为“卷”。 存储设备与主存储器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物理单位是块。块定义为存储介质上存放的连续信息所组成的一块区域。 逻辑上具有完整意义的信息集合称为“文件”。 用户对文件内的信息按逻辑上独立的含义划分的信息单位是记录,每个单位为一个逻辑记录。 8、文件的分类 文件可以按各种方法进行分类: 按用途 系统文件、库文件、用户文件 按保护级别 可执行文件、只读文件、读写文件 按信息流向 输入文件、输出文件、输入输出文件 按存放时限 临时文件、永久文件、档案文件 按设备类型 磁盘文件、磁带文件、卡片文件、打印文件 按文件组织结构 逻辑文件、物理文件(顺序文件、链接文件、索引文件) 9、文件结构 文件结构分为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逻辑结构 用户构造的文件称为文件的逻辑结构。如用户的一篇文档、一个数据库记录文件等。逻辑文件有两种形式:流式文件和记录式文件。 流式文件是指用户对文件内信息不再划分的可独立的单位,如我们的word文件,图片文件等。整个文件是以顺序的一串信息组成。 记录式文件:是指用户对文件内信息按逻辑上独立的含义再划分信息单位,每个单位为一个逻辑记录。记录式文件可以存取的最小单位是记录项。每个记录可以独立存取。这个在数据库中我们学得比较多,容易理解。 2、物理结构 由文件系统在存储介质上的文件构造方式称为文件的物理结构。物理结构有: 1)顺序结构:在磁盘上就是一块接着一块地放文件。逻辑记录的顺序和磁盘顺序文件块的顺序一致。顺序文件的优点是存取速度快(可以连续访问)。 2)链接结构:把磁盘分块,把文件任意存入其中,再用指针把各个块按顺序链接起来。这样所有空闲块都可以被利用,在顺序读取时效率较高但需要随机存取时效率低下(因为要从第一个记录开始读取查找)。 3)索引结构:磁盘不分块,文件的逻辑记录任意存放在磁盘中,通过一张“索引表”指示每个逻辑记录存放位置。这样,访问时根据索引表中的项来查找磁盘中的记录,既适合顺序存取记录,也可以随机存取记录,并且容易实现记录的增删和插入,所以索引结构被广泛应用。 10、记录的成组与分解 1、记录的成组与分解的原因:由于磁盘块的大小是预先划分好的,大小固定,而逻辑记录的大小是用户文件性质决定的,不一定和块大小一致。 2、记录的成组:把若干个逻辑记录存入一个块的工作称为“记录的成组”。每块中逻辑记录的个数称“块因子”。 3、记录的分解:这是记录成组的一个逆过程。经程是先从磁盘中找到记录所在的块,并将本块读入主存缓冲区,再从缓冲区取出所需要的记录送到用户工作区。如果用户所需的记录已经在缓冲区中,则不需要启动外设读块信息,这也可以提高系统工作效率。 11、作业和作业步 1、作业:我们把用户要求计算机系统处理的一个问题称为一个“作业” 2、作业步:完成作业的每一个步聚称为“作业步”。

㈦ 文件的物理大小是指

文件的物理大小是指它的数组单元的总数。

文件是由一个或者多个物理块构成,一个文件的大小不一定是物理块的整数倍,比如一个文件只有10字节,一个物理块的大小为1KB,那么这个文件就需要占用一个物理块,哪怕它的大小没有一个物理块大,这样就有1014个字节被浪费。

再比如一个文件大小为2049个字节,物理块的大小为1KB,那么这个文件占用3个物理块,2个物理块用满了,还剩下一个物理块用于存储剩下的1个字节,有1023个字节浪费了,这样看,文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碎片,这种碎片叫做内部碎片,这个是无法避免的。

文件的类型:

文件有很多种类型,比如源文件,目标文件,可执行文件,文本文件,文字处理文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图像文件,归档类文件,库文件等,这些文件的逻辑记录结构可以是字节流也可以其它结构,无论其结构如何,都需要有专门的软件去分析这些文件。

所以文件类型是相对于能分析它的软件来说的。

㈧ 文件目录结构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文件目录结构又称文件索引结构,分一级文件索引、二级文件索引和三级文件索引三种。

一级文件索引(直接索引)的结构中:文件目录条目中有一组条目用于建立索引,并且每个条目都会注册逻辑记录所在的磁盘块号。逻辑记录的大小和磁盘块号等于512B。激活创建表后,系统会自动创建第一级索引。其具有稳定性和大数据量的优点。缺点是无法修改,检索效率低。

二级文件索引(第一级间接索引)的结构中:文件目录中有一组条目,文件寄存器的内容为第一级索引表块的块号。一级索引表块中的索引表注册文件逻辑记录所在的磁盘块号。二级索引的优点是可以由用户修改,但缺点是安全性和稳定性低。

三级文件索引(第二级间接索引)的结构中:文件目录条目中有一组表条目,并且文件注册的内容是第二级索引表块的块号。第二级索引表块中的索引表项记录了第一级索引表块的块号,而第一级索引表项记录了文件逻辑记录所在的磁盘块号。其优点是结构搜索效率高,但缺点是数据内容少。

(8)文件的逻辑记录的大小是什么扩展阅读:

文件目录结构的三个属于渐进关系,并且在可以构造上一级目录结构之前,必须完全构造下一级文件索引。 文件索引结构意味着文件的信息存储在许多离散的物理块中。 系统为每个文件(索引表)创建一个专用的数据结构,并将这些块的块号存储在索引表中。

其次,这三种文件目录结构的优点是保留了链接结构,同时解决了其缺点,即可以顺序和随机地访问,满足了动态文件增长,插入和删除的需求,并且还可以完全利用外部存储空间。 缺点是系统本身带来的系统开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