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版本|闲情偶寄的版本

① 求《闲情偶寄》的电子阅读版,最好是有白话文注释的,谢谢

② 《闲情偶寄》的翻译版

《闲情偶寄》译文:李子是我本家的果子,李花也是我本家的花,本应当对它有所偏爱,但是我不敢。李唐王朝拥有天下时,都没听说这种树得到什么封号。连天子都没有私下庇护它,何况我这样的老百姓呢?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评论它就可以了。

李树比桃树更能耐久,年过三十才开始变老,即使老得树枝枯萎了,果实仍然很丰满。这是因为它得天独厚,又能够甘于淡泊,没有用姿色取媚于人。

像仙境中的李树一样盘根错节,就可以同有灵性的椿树的寿命相比了。我想继承它的品质却做不到,只有通过写文章来使这些品质得以长久流传下去了。

(2)闲情偶寄版本扩展阅读:

黄强认为:“《闲情偶寄》八部无一不是李渔养生理论的组成部分”,只不过“《颐养部》总论养生,专论养生,而其他各部分论养生者必备的专门知识”。

《闲情偶寄》幽默风趣,把枯燥的养生理论说得有滋有味。为此,他的养生理论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5年,林语堂英文版《吾国与吾民》给该书以极高的评价,认为该书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③ 急求:请问李渔的《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浙江古籍出版社哪个版本好(在有无注释,内容齐全等方面)

上海那个我看过,我觉得,看上去比较舒服,最主要印刷好浙江的没看过,倒是有个山西古籍出版社的,但没上海的那个好如果要注释的,中华书局有个插图版的,你可以无视插图,纸张还有内容也都不错,不过插图版么,总会小贵几元

④ 闲情偶寄的版本

《闲情偶寄》的撰写大约始于康熙六年(1667年),历时数载,分几次刊刻,最后成全本。康熙十年(1671年)翼圣堂刻为十六卷单行本发行,后又收入翼圣堂本《笠翁一家言全集。雍正八年(1730年)芥子园主人重新编辑出版《笠翁一家言全集》,将十六卷本《闲情偶寄》并为六卷,标为《笠翁偶集》。

⑤ 中国古代书籍之最有那些

1、最早的字典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许慎。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2、最早的词典是《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汉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3、最早论语体著作是《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4、最早的方言词典是《方言》。《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作者扬雄(公元前53—公元19年)。《方言》是汉代训诂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它的问世表明中国古代的汉语方言研究已经由先前的萌芽状态而渐渐地发展起来。《方言》被誉为中国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悬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5、最早的诗集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⑥ 李渔的“密针线”在闲情偶寄的哪一页包括版本出版社出版年份,等详细信息,谢谢,论文注释用。

第336页。闲情偶寄/(清)李渔著;沈勇译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8

⑦ 求闲情偶寄 词曲部 结构第一 脱窠臼 的译文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是对天下事物的美称。文章这类东西,和其他事物相比,更要加倍地求异创新。韩愈所说的“陈言务去”,意思是要求新。至于填词作曲,比起诗赋古文来,又要加倍地求新。不仅仅前人的作品流传到现在算是旧的,就是我一个人所写的,现在看过去的,也是有差别的。昨天已经见到而今天没有见到的,知道没见过的是新,也就知道见过的是旧的了。古人称剧本为“传奇”,是因为所写的事情都非常奇特,别人没见过,才把它记了下来,从而便得名了。可见没有奇特的事是不会去写剧本的。“新”就是“奇”的别名。 如果某个情节已经在戏场中演过,千千万万的人都见过了也就没什么奇特的了,哪用再去写呢?所以剧作家一定要要理会“传奇”这两个字。想写一个成本必须先问问古今戏场中是否曾演过类似的情节。如果没有,就赶紧写出来,不然的话,就枉费了一番心血,白白地做了一回效颦的东施。东施的容貌不一定比西施丑,只是因为模仿别人皱眉头,才遭到了后人的嘲讽。如果她当时预料到了这一点,即使大家劝她捧心皱眉,她也会不屑于去做的。 我认为填词最难的地方就是洗涤窠臼,最大的赞美在于沿袭老一套。我看近来的一些新剧作,都不是什么新戏,而是像老和尚太碎补的袈裟、医生配制的汤药一样的混合品。从众多剧本中,东割一段,西抄一段,拼凑在一起,就成了一部剧本。其中只有人们没听说过的人名,却没有人们不曾见过的事实。俗话说:“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用这句话来评价当今人们新作的剧本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但是,前人所写的又是从何处拼凑来的呢?难道《西厢记》写出来之前,另外有个跳墙的张生?《琵琶记》问世以前,另外有个剪发的赵五娘吗?如果是这样,却又为什么不传其原本,而传其抄本呢? 不打破旧框架的约束,就谈不上填词;只要同意我这观点的人,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⑧ 闲情偶寄图说的作者简介

李渔( 1611 ~ 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江苏如皋创业已久,此时 “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 ,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 “ 人间大隐 ” 之道。康熙五年( 1666 )和康熙六年( 1667 )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 、 1673 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 1680 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说起李渔,一开始几乎是几个男人之间的谈资,稍稍有点隐私,关于如何挑选女人、关于《金瓶梅》的版本,诸如此类,以为都是秘不示人的。可是后来发现,喜欢李渔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男人喜欢,连女人也很欣赏。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喜欢李渔,几乎出于男人的本能。因为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并且生活得很艺术的人。而且他能够把生活的经验又很艺术地写成书,这也是他高出许多风流才子的地方。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 “ 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时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岛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 ……”李渔素有才干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他重视戏曲文学,曾说:“填词非未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他的戏曲论著存《闲情偶寄》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自、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闲情偶寄》除戏曲理论外,还有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李渔在给礼部尚书龚芝麓的信中说:“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托之空言,稍舒蓄积。”可见此书足能反映他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他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错记》、《补大记》及《双瑞记》等19种。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一剧。此外,有小说《无声戏》、《连城壁全集》、《十二楼》、《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李渔在金陵时,别业称芥子园,设有芥子书。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等编《芥子园画谱》,流传甚广。

⑨ 求 闲情偶寄 全书和译文

[白话译注] [清]李渔:闲情偶寄〔珍藏插图本 2005 〕,PDF作者:[清]李渔著 沈勇译注出版: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08月第1版 页数:480完整性:完整书签:完整格式:PDF大小:22MB不知道这个版本合不合你意,别的本子都是影印的,更难懂。权且发到兄信箱里。

⑩ 中央戏剧学院编剧理论与创作实践考研书目版本,作者

艺术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宗白华选集》《别林斯基选集》 丹纳——《艺术哲学》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思想史论》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李斯特维尔——《西方现代美学史评述》 康德——《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美学》 莱辛——《拉奥孔》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 尼采——《悲剧的诞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弗莱——《批评的剖析》 戏剧: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布瓦罗——《论诗艺》 莱辛《汉堡剧评》 狄德罗——《狄德罗论美文选》 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 马丁·艾斯林——《戏剧剖析》 劳逊——《戏剧与电影的编剧理论与技巧》 电影: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 大卫·波德威尔——《电影艺术》 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 卡莱兹——《论电影艺术》 文学:《中国文学史》《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历代文论选》 《外国文学史》《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闲情偶寄》 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王国维《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 美术: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贡布里贡——《秩序感》《艺术的故事》 《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剑桥艺术史》 建筑、雕塑:《中国雕塑史》《中国建筑史》 摄影: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伊安·杰弗里——《摄影简史》 艺术发展: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文化模式》 弗雷泽——《金枝》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维科——《新科学》《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 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易卜生评论汇编》《莎士比亚评论汇编》《阿瑟米勒论剧散文》 佐藤忠男——《黑泽明的世界》 布努埃尔——《我最后的一口气》《达利的秘密生活——一个天才的日记》 玛丽·吉多——《毕加索》 《托尔斯泰文学书简》《歌德谈话录》 中国文学 《古文观止》 文献:林庚——《中国文学简史》 萧涤非——《中国文学史》 胡志毅——《戏剧的原型阐释》 克罗齐——《美学原理》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文人心灵史丛书》《智者的叮咛》《魏晋风流》《盛世悲音》《明代士林心史》 参考书目:《古代精粹举隅》《历代散文名篇》《古代散文选注》《天下才子必备书》 《古代散文名作赏析》《古代汉语》《历代文学作品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