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心灵需求成为刚需,盘点那些“互联网+心理咨询”APP之特色
传统向“互联网+”转变 心理咨询行业的现在和未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面对繁杂的生存压力和困境,很多人的心理开始出现亚健康状态,各类心理疾病开始迅速蔓延,每年,在我国因为心理压力而自杀的人群约为28万人,心理健康理应也已经逐渐受到了国民的共同关注。 当心理咨询的刚需与中国人含蓄的特性发生冲突,心理咨询这方面的市场需求的释放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可以知道的是,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将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这时,“互联网+心理咨询”无疑将引领行业的变革。 目前,“互联网+心理咨询”主流产品形态是App,产品模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工具类:包含心理测试,心情记录,心理及心率测量等功能,主要作用是帮助用户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护状况; 二、内容类:包含社交,心灵鸡汤,心理音频,心理学家专栏文章,心理小金句等等,主要作用是以专业的内容大范围的教育用户,并给予用户积极的心理暗示; 三、内容+付费咨询类:结合了内容类App的特点,以内容吸引用户,进而引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付费咨询。 其中,第三种是目前商业模式较为清晰的类型之一。 那么,目前跻身“互联网+心理咨询”赛道的APP各有怎样的特色呢? 一、壹心理: 它的上线较早,沉淀的用户量可观,产品定位是心理学平台,连接需要心理帮助和提供心理帮助的人,建立一个心理服务在线生态。在产品线上也不断做加法,聚合了现存的3类App:口袋心理测试、心理FM、壹心理。 二、鸭梨心理: 鸭梨心理早期的切入点是抑郁心理管理,目前的定位是心理健康管理平台,走“互联网+心理诊疗”的盈利模式,形成线上线下的导流。特色之处在于针对用户和咨询师设计了两款APP,用户拥有心理健康档案,也可以设置隐私管理。 三、简单心理: 曾是大学老师的简里里(真名:李真)在创办简单心理前,是在微信上做一些心理咨询科普的东西,在此期间,她经常收到关注用户的付费咨询需求,也由此看到了心理咨询行业的信息不对称。 基于在微信运营方面的经验,简单心理被打造成一个有趣的心理咨询平台,弱化了心理咨询讳莫如深的部分,让它成为一种体验式的消费品。其特色之处在于比较注重对咨询师个人品牌的打造,也会组织和发布一些付费心理课程,以咨询师说、漫画、文章、视频、电台、简答题等多种轻松形式呈现心理学的难题。 四、云树: 云树的定位是“靠谱,有爱的心理咨询互助社区”。云树的主界面为“发布求助”以及根据答疑热度实时更新排序的咨询师列表。通过侧面菜单栏可以进入求助广场,浏览他人的求助,进行评论、点赞、分享;也可了解到咨询师的基本信息、服务价格、回答问题记录、笔记、评价等;还可选择多种分类的心理测试。 比较而言,云树的特色在于展示方案较为全面,随着下拉刷新随机变换的多彩界面也给浏览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五、心理帮帮: 最初,这是一款面向高考生及考生家长的心理疏导类APP,现在的心理帮帮也更倾向于做个人心理健康管理平台。特色之处在于内置心理FM,用户可以通过收听音频减压放松。 在心理帮帮上,若用户希望获得专业的心理帮助,则需根据咨询的时长、方式、场景不同,价格也不同。在它的“探索”模块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咨询过程,个人认为,这对用户转化方面能起到不错的激发效果。 六、心理记: 心理记定位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平台,它的5个主要模块分别为咨询、测试、解梦、群组、心事。特色之处在于其“咨询”板块,分为图文资讯和音视频咨询。“解梦”和“心事”模块加强了心理记的社交属性,而在“群组”模块,既有心理患者群组,也存在咨询师学术交流群组。 上述6款App整体功能分布如下: 正如前面所说,中国人羞于表达内心,这恰恰是“互联网+心理咨询”类App的契机。目前中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的释放是需要被引导的。但是,互联网对任何一个传统行业的改造都需要时间,教育用户的过程也是漫长的。如何让大众信任心理咨询服务、更低门槛地低使用心理服务成为心理健康领域创业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仅表达个人观点,权当抛砖引玉了!大家还有什么好的心理APP推荐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