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工作站输出文件在哪里|油藏描述技术及发展趋势

Ⅰ photoshop 常用 英语单词

Aaccent 加重accurate 精确acquire 获得action 操作,运算adjust 调整ambient light 环境光angle 角度anti-aliased 平滑处理arbitrary 任意的arrange 排列arrow 箭头artistic 艺术的,美术的——————————————————————————–Bbalance 平衡bar 条,栏base 基准batch 批量,成批bevel 使成斜角,斜切bilinear 双线性插值bitmap 位图,点阵图blend 混合,调和blur 模糊bold 加粗border 边界,边框brightness 亮度brush 画笔,笔形build 建造,创立burn 焦化,烧黑button 按钮——————————————————————————–Ccache 快速存储器calculation 计算calibrate 校准,校验canvas 画布carve 镌刻cascade 层叠chalk 粉笔,作记号channel 通道,频道charcoal 炭笔画chrome 铬黄,铬合金classic 经典的click (单)击(鼠标)clipboard 剪贴版clone 复制cloud 云彩command 命令content 内容continue 连续的,持续的contour 轮廓线,周线contract 收缩,缩小contrast 反差,对比coordinate 协调,协作craquelue 裂纹crayon 蜡笔crop 剪裁crystallize 水晶curl 螺旋状物,卷曲的current 当前的cursor 光标,游标curve 曲线custom 自定义——————————————————————————–Ddarken 较黑的,使变黑daubs 涂抹define 定义design 设计destination 目标,对象difference 区别,差异diffuse 散乱扩散displace 转移distort 扭曲document 文档,文件dodge 加亮drop shadow 投影otone 双色调plicate 复制st 灰尘,尘土——————————————————————————–Eedge 边界effect 效果作用embed 嵌入emboss 浮雕enlarge 放大equalize 平均化expand 扩充,扩展export 输出extrude 突出eyedropper 吸管——————————————————————————–Ffacet 刻面feather 晕开,羽化fill 填充flare 张开,闪耀flatten 变平flip 翻转fragment 碎片fresco 壁画——————————————————————————–Ggamut 整个领域general 普通的glass 玻璃杯glow 发光gradient 渐变grain 纹理graphics 图形grayscale 灰阶,灰度图grid 坐标格子group 群,组grow 成长guide 参考,参考线——————————————————————————–Hhalftone 半色调histogram 柱状图horizontal 水平hue 色相——————————————————————————–Iicon 图标image 图像import 输入index 索引Inner 内部的input 输入intensity 亮度inverse 相反invert 反转,反相——————————————————————————–Kkeyboard 键盘kilometre 千米,公里——————————————————————————–Llens 凹凸透镜,焦距level 级别,色阶light 光线location 定位——————————————————————————–Mmagic 有魔法的magic wand 魔棒mask 遮罩,掩膜maximum 最大值memory 记忆,内存merge 合并,融合minimum 最小值mode 模式,方式modify 修改,改变monitor 显示器,监视器monochrome 单色的mosaic 马塞克motion 运动multichannel 多通道模式——————————————————————————–Nnegative 负片,负像noise 噪音,糙点numeric 数字化的;分数——————————————————————————–Ooffset 位移,偏移option 选项ornament 装饰outline 轮廓,外形——————————————————————————–Ppalette 调色板parameter 参数,参变量paste 粘贴pastel 彩色粉笔,蜡笔画patchwork 补教,式样path 路径pattern 图案perspective 透视pinch 极化,凹陷或突起plug-ins 插件(滤镜)pointillize 乱点描述polar coordinates 极坐标poster 招贴画posterize 色调分离preference 偏好设定preview 预览previous 前一个pseudo 假的purge 消除——————————————————————————–Rradial 圆形range 范围,领域relief 救济,援救render 渲染,粉刷,上色reticulation 网状物revert 还原,复原ripple 涟漪,波纹rotate 旋转rough 粗略ruler 标尺——————————————————————————–Ssaturation 色彩饱和度scale 缩放scratch 暂时,临时screen 屏幕seam 缝,接缝selection 选择,工作区selective 精心挑选的separation 分离,分开sharpen 锐化shear 扭曲变形similar 相似的sketch 草图,画稿skew 偏斜的smart 灵活的,精巧的smooth 平滑的smudge 玷污,污点snapshot 快照solarize 中途曝光spatter 溅,洒落sponge 海绵spray 喷,喷涂stain 着色,染色stamp 盖章,盖印status 状态,状况stereo 立体声stroke 笔划,打击swirl 漩涡,卷状物——————————————————————————–Ttexture 质地,纹理threshold 两阶调化tile 平铺,窗口并联trace 跟踪,镂边trail 痕迹,足迹transform 转变,变形transparency 透明度twirl 卷曲,快速旋转——————————————————————————–Uultimate 最终的uncommon 罕见,非凡的units 单位,单元——————————————————————————–Vvertex 顶点,最高点vertical 垂直的video 视频,电视view 视图,显示方式virus 病毒visible 可见的,明显的visual 视觉的vogue 流行,时尚volume (磁盘)容量vortex 漩涡——————————————————————————–Wwatercolor 水彩watermark 水印wave 波纹,波动welder 焊接workstation 工作站wrinkle 皱纹——————————————————————————–Zzero 零zigzag 锯齿zoom in 放大zoom out 缩小一、File<文件>1.New<新建> 2.Open<打开> 3.Open As<打开为> 4.Open Recent<最近打开文件> 5.Close<关闭> 6.Save<存储> 7.Save As<存储为> 8.Save for Web<存储为Web所用格式> 9.Revert<恢复> 10.Place<置入> 11.Import<输入> <1>PDF Image <2>Annotations<注释> 12.Export<输出> 13.Manage Workflow<管理工作流程> <1>Check In<登记> <2>Undo Check Out<还原注销> <3>Upload To Server<上载到服务器> <4>Add To Workflow<添加到工作流程> <5>Open From Workflow<从工作流程打开> 14.Automate<自动> <1>Batch<批处理> <2>Create Droplet<创建快捷批处理> <3>Conditional Mode Change<条件模式更改> <4>Contact Sheet<联系表> <5>Fix Image<限制图像> <6>Multi <7>Picture package<图片包> <8>Web Photo Gallery 15.File Info<文件简介> 16.Print Options<打印选项> 17.Page Setup<页面设置> 18.Print<打印> 19.Jump to<跳转到> 20.Exit<退出> 二、Edit<编辑>1.Undo<还原> 2.Step Forward<向前> 3.Step Backward<返回> 4.Fade<消退> 5.Cut<剪切> 6.Copy<拷贝> 7.Copy Merged<合并拷贝> 8.Paste<粘贴> 9.Paste Into<粘贴入> 10.Clear<清除> 11.Fill<填充> 12.Stroke<描边> 13.Free Transform<自由变形> 14.Transform<变换> <1>Again<再次> <2>Sacle<缩放> <3>Rotate<旋转> <4>Skew<斜切> <5>Distort<扭曲> <6>Prespective<透视> <7>Rotate 180°<旋转180度> <8>Rotate 90°CW<顺时针旋转90度> <9>Rotate 90°CCW<逆时针旋转90度> <10> Flip Hpeizontal<水平翻转> <11> Flip Vertical<垂直翻转> 15.Define Brush<定义画笔> 16.Define Pattern<设置图案> 17.Define Custom Shape<定义自定形状> 18.Purge<清除内存数据> <1> Undo<还原> <2> Clipboard<剪贴板> <3> Histories<历史纪录> <4> All<全部> 19.Color Settings<颜色设置> 20.Preset Manager<预置管理器> 21.Preferences<预设> <1> General<常规> <2> Saving Files<存储文件> <3> Display & Cursors<显示与光标> <4> Transparency & Gamut<透明区域与色域> <5> Units & Rulers<单位与标尺> <6> Guides & Grid<参考线与网格> <7> Plug <8> Memory & Image Cache<内存和图像高速缓存> <9> Adobe Online <10> Workflows Options<工作流程选项> 三、Image<图像> 1.Mode<模式> <1> Bitmap<位图> <2> Grayscale<灰度> <3> Duotone<双色调> <4> Indexed Color<索引色> <5> RGB Color <6> CMYK Color <7> Lab Color <8> Multichannel<多通道> <9> 8 Bits/Channel<8位通道> <10> 16 Bits/Channel<16位通道> <11> Color Table<颜色表> <12>Assing Profile<制定配置文件> <13>Convert to Profile<转换为配置文件> 2.Adjust<调整> <1> Levels<色阶>> <2> Auto Laves<自动色阶> <3> Auto Contrast<自动对比度> <4> Curves<曲线>> <5> Color Balance<色彩平衡> <6> Brightness/Contrast<亮度/对比度> <7> Hue/Saturation<色相/饱和度> <8> Desaturate<去色> <9> Replace Color<替换颜色> <10> Selective Color<可选颜色> <11> Channel Mixer<通道混合器> <12> Gradient Map<渐变映射> <13> Invert<反相> <14> Equalize<色彩均化> <15> Threshold<阈值> <16> Posterize<色调分离> <17> Variations<变化> 3.Duplicate<复制> 4.Apply Image<应用图像> 5.Calculations<计算> 6.Image Size<图像大小> 7.Canvas Size<画布大小> 8.Rotate Canvas<旋转画布> <1> 180°<180度> <2> 90°CW<顺时针90度> <3> 90°CCW<逆时针90度> <4> Arbitrary<任意角度> <5> Flip Horizontal<水平翻转> <6> Flip Vertical<垂直翻转> 9.Crop<裁切> 10.Trim<修整> 11.Reverl All<显示全部> 12.Histogram<直方图> 13.Trap<陷印> 14.Extract<抽出> 15.Liquify<液化> 四、Layer<图层> 1.New<新建> <1> Layer<图层> <2> Background From Layer<背景图层> <3> Layer Set<图层组> <4> Layer Set From Linked<图层组来自链接的> <5> Layer via Copy<通过拷贝的图层> <6> Layer via Cut<通过剪切的图层> 2.Duplicate Layer<复制图层> 3.Delete Layer<删除图层> 4.Layer Properties<图层属性> 5.Layer style<图层样式> <1> Blending Options<混合选项> <2> Drop Shadow<投影> <3> Inner Shadow<内阴影> <4> Outer Glow<外发光> <5> Inner Glow<内发光> <6> Bevel and Emboss<斜面和浮雕> <7> Satin<光泽> <8> Color Overlay<颜色叠加> <9> Gradient Overlay<渐变叠加> <10> Pattern Overlay<图案叠加> <11> Stroke<描边> <12> Copy Layer Effects<拷贝图层样式> <13> Paste Layer Effects<粘贴图层样式> <14> Paste Layer Effects To Linked<将图层样式粘贴的链接的> <15> Clear Layer Effects<清除图层样式> <16> Global Light<全局光> <17> Create Layer<创建图层> <18> Hide All Effects<显示/隐藏全部效果> <19> Scale Effects<缩放效果> 6.New Fill Layer<新填充图层> <1> Solid Color<纯色> <2> Gradient<渐变> <3> Pattern<图案> 7.New Adjustment Layer<新调整图层> <1>Levels<色阶> <2>Curves<曲线> <3>Color Balance<色彩平衡> <4>Brightness/Contrast<亮度/对比度> <5>Hue/Saturation<色相/饱和度> <6>Selective Color<可选颜色> <7>Channel Mixer<通道混合器> <8>Gradient Map<渐变映射> <9>Invert<反相> <10>Threshold<阈值> <11>Posterize<色调分离> 8.Change Layer Content<更改图层内容> 9.Layer Content Options<图层内容选项> 10.Type<文字> <1> Create Work Path<创建工作路径> <2> Convert to Shape<转变为形状> <3> Horizontal<水平> <4> Vertical<垂直> <5> Anti-Alias None<消除锯齿无> <6> Anti-Alias Crisp<消除锯齿明晰> <7> Anti-Alias Strong<消除锯齿强> <8> Anti-Alias Smooth<消除锯齿平滑> <9> Covert To Paragraph Text<转换为段落文字> <10> Warp Text<文字变形> <11>Update All Text Layers<更新所有文本图层> <12>Replace All Missing Fonts<替换所以缺欠文字> 11.Rasterize<栅格化> <1>Type<文字> <2>Shape<形状> <3>Fill Content<填充内容> <4>Layer Clipping Path<图层剪贴路径> <5>Layer<图层> <6>Linked Layers<链接图层> <7>All Layers<所以图层> 12.New Layer Based Slice<基于图层的切片> 13.Add Layer Mask<添加图层蒙板> <1> Reveal All<显示全部> <2> Hide All<隐藏全部> <3> Reveal Selection<显示选区> <4> Hide Selection<隐藏选区> 14.Enable Layer Mask<启用图层蒙板> 15.Add Layer Clipping Path<添加图层剪切路径> <1>Reveal All<显示全部> <2>Hide All<隐藏全部> <3>Current Path<当前路径> 16.Enable Layer Clipping Path<启用图层剪切路径> 17.Group Linked<于前一图层编组> 18.UnGroup<取消编组> 19.Arrange<排列> <1> Bring to Front<置为顶层><2> Bring Forward<前移一层> <3> Send Backward<后移一层> <4> Send to Back<置为底层> 20.Arrange Linked<对齐链接图层> <1> Top Edges<顶边> <2> Vertical Center<垂直居中> <3> Bottom Edges<底边> <4> Left Edges<左边> <5> Horizontal Center<水平居中> <6> Right Edges<右边> 21.Distribute Linked<分布链接的> <1> Top Edges<顶边> <2> Vertical Center<垂直居中> <3> Bottom Edges<底边> <4> Left Edges<左边> <5> Horizontal Center<水平居中> <6> Right Edges<右边> 22.Lock All Linked Layers<锁定所有链接图层> 23.Merge Linked<合并链接图层> 24.Merge Visible<合并可见图层> 25.Flatten Image<合并图层> 26.Matting<修边> <1> Define<去边> <2> Remove Black Matte<移去黑色杂边> <3> Remove White Matte<移去白色杂边> 五、Selection<选择> 1.All<全部> 2.Deselect<取消选择> 3.Reselect<重新选择> 4.Inverse<反选> 5.Color Range<色彩范围> 6.Feather<羽化> 7.Modify<修改> <1> Border<扩边> <2> Smooth<平滑> <3> Expand<扩展> <4> Contract<收缩> 8.Grow<扩大选区> 9.Similar<选区相似> 10.Transform Selection<变换选区> 11.Load Selection<载入选区> 12.Save Selection<存储选区> 六、Filter<滤镜> 1.Last Filter<上次滤镜操作> 2.Artistic<艺术效果> <1> Colored Pencil<彩色铅笔> <2> Cutout<剪贴画> <3> Dry Brush<干笔画> <4> Film Grain<胶片颗粒> <5> Fresco<壁画> <6> Neon Glow<霓虹灯光> <7> Paint Daubs<涂抹棒> <8> Palette Knife<调色刀> <9> Plastic Wrap<塑料包装> <10> Poster Edges<海报边缘> <11> Rough Pastels<粗糙彩笔> <12> Smudge Stick<绘画涂抹> <13> Sponge<海绵> <14> Underpainting<底纹效果> <15> Watercolor<水彩> 3.Blur<模糊> <1> Blur<模糊> <2> Blur More<进一步模糊> <3> Gaussian Blur<高斯模糊> <4> Motion Blur<动态模糊> <5> Radial Blur<径向模糊> <6> Smart Blur<特殊模糊> 4.Brush Strokes<画笔描边> <1> Accented Edges<强化边缘> <2> Angled Stroke<成角的线条> <3> Crosshatch<阴影线> <4> Dark Strokes<深色线条> <5> Ink Outlines<油墨概况> <6> Spatter<喷笔> <7> Sprayed Strokes<喷色线条> <8> Sumi 5.Distort<扭曲> <1> Diffuse Glow<扩散亮光> <2> Displace<置换> <3> Glass<玻璃> <4> Ocean Ripple<海洋波纹> <5> Pinch<挤压> <6> Polar Coordinates<极坐标> <7> Ripple<波纹> <8> Shear<切变> <9> Spherize<球面化> <10> Twirl<旋转扭曲> <11> Wave<波浪> <12> Zigzag<水波> 6.Noise<杂色> <1> Add Noise<加入杂色> <2> Despeckle<去斑> <3> Dust & Scratches<蒙尘与划痕> <4> Median<中间值> 7.Pixelate<像素化> <1> Color Halftone<彩色半调> <2> Crystallize<晶格化> <3> Facet<彩块化> <4> Fragment<碎片> <5> Mezzotint<铜版雕刻> <6> Mosaic<马赛克> <7> Pointillize<点状化> 8.Render<渲染> <1> 3D Transform<3D 变换> <2> Clouds<云彩> <3> Difference Clouds<分层云彩> <4> Lens Flare<镜头光晕> <5> Lighting Effects<光照效果> <6> Texture Fill<纹理填充> 9.Sharpen<锐化> <1> Sharpen<锐化> <2> Sharpen Edges<锐化边缘> <3> Sharpen More<进一步锐化> <4> Unsharp Mask 10.Sketch<素描> <1> Bas Relief<基底凸现> <2> Chalk & Charcoal<粉笔和炭笔> <3> Charcoal <3> Chrome<铬黄> <4> Conte Crayon<彩色粉笔> <5> Graphic Pen<绘图笔> <6> Halftone Pattern<半色调图案> <7> Note Paper<便条纸> <8> Photo<副本> <9> Plaster<塑料效果> <10> Reticulation<网状> <11> Stamp<图章> <12> Torn Edges<撕边> <13> Water Paper<水彩纸> 11.Stylize<风格化> <1> Diffuse<扩散> <2> Emboss<浮雕> <3> Extrude<突出> <4> Find Edges<查找边缘> <5> Glowing Edges<照亮边缘> <6> Solarize<曝光过度> <7> Tiles<拼贴> <8> Trace Contour<等高线> <9> Wind<风> 12.Texture<<纹理> <1> Craquelure<龟裂缝> <2> Grain<颗粒> <3> Mosained Tiles<马赛克拼贴> <4> Patchwork<拼缀图> <5> Stained Glass<染色玻璃> <6> Texturixer<纹理化> 13.Video<视频> <1> De <2> NTSC Colors 14.Other<其它> <1> Custom<自定义> <2> High Pass<高反差保留> <3> Maximum<最大值> <4> Minimum<最小值> <5> Offset<位移> 15.Digimarc <1>Embed Watermark<嵌入水印> <2>Read Watermark<读取水印> 七、View<视图> 1.New View<新视图> 2.Proof Setup<校样设置> <1>Custom<自定> <2>Working CMYK<处理CMYK> <3>Working Cyan Plate<处理青版> <4>Working Magenta Plate<处理洋红版> <5>Working Yellow Plate<处理黄版> <6>Working Black Plate<处理黑版> <7>Working CMY Plate<处理CMY版> <8>Macintosh RGB <9>Windows RGB <10>Monitor RGB<显示器RGB> <11>Simulate Paper White<模拟纸白> <12>Simulate Ink Black<模拟墨黑> 3.Proof Color<校样颜色> 4.Gamut Wiring<色域警告> 5.Zoom In<放大> 6.Zoom Out<缩小> 7.Fit on Screen<满画布显示> 8.Actual Pixels<实际象素> 9.Print Size<打印尺寸> 10.Show Extras<显示额外的> 11.Show<显示> <1> Selection Edges<选区边缘> <2> Target Path<目标路径> <3> Grid<网格> <4> Guides<参考线> <5> Slices<切片> <6> Notes<注释> <7> All<全部> <8> None<无> <9>Show Extras Options<显示额外选项> 12.Show Rulers<显示标尺> 13.Snap<对齐> 14.Snap To<对齐到> <1> Guides<参考线> <2> Grid<网格>

Ⅱ 油藏描述技术及发展趋势

钟广见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

作者简介:钟广见(1965—),男,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摘要油藏描述主要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预测,以综合分析地质、物探、测井、分析化验、地层测试等各项资料为基础,采用油藏描述的地质技术、油藏描述的地震技术、油藏描述的测井技术和油藏描述的计算机技术揭示地下油藏的规律。油藏描述软件主要有Petrel、Discovery、RMS、EarthVision、SMT等,其中Petrel应用比较广泛。四维地震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应用及储集层物性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技术是油藏描述技术发展趋势。

关键词油藏描述四维地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1油藏描述的概念及特点

1.1油藏描述的定义

油藏描述,简称RDS技术服务,就是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油藏描述亦称为储集层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Description一词。早在1979以至预测[1]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随后把三维地震处理、声阻抗以及垂直地震剖面(VSP)等引用于测井研究,并结合高分辨率地层倾角、岩性密度测井、能谱测井等最新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对油藏进行综合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

现代油藏描述是应用地质、物探、测井、测试等多学科相关信息,以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为理论基础,以储层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岩性学、油藏地球化学为方法,以数据库为支柱,以计算机为手段,对油藏进行四维定量化研究并进行可视化描述、表征及预测的技术。在不同的勘探开发阶段,利用不同的信息,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描述不同的具体对象[3]。

1.2油藏描述的特点

借助一体化综合油藏描述软件能把地震解释、构造建模、岩相建模、油藏属性建模、裂缝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显示及虚拟现实于一体,为地质、地球物理、岩石物理、油藏工程工作提供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软件不仅可以提高研究人员对油藏内部细节的认识,精确描述透视油藏属性的空间分布,计算其储量和误差、比较各风险开发模型、设计井位和钻井轨迹、无缝集成油井生产数据和油藏数模结果、发现剩余油藏和隐蔽油藏、降低开发成本。

阐明油气藏的精细构造面貌,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的类型与分布规律、储集体的空间展布,描述储集体参数分布规律及演化特征、储集体非均质性、油气藏的流体性质和分布规律,建立油气藏地质模型,计算油气储量值和进行油气藏综合评价,研究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参数的演化特征和规律,并为油气藏数值模拟提供基本数据和地质体模型[4]。

油藏描述具有一大特点,两个层次,三条支柱和四项任务。“一大特点”是指油藏描述是以综合为本,即综合运用了地质、物探、测井、分析化验、地层测试等各项资料;“两个层次”是指油藏描述按描述的阶段不同,可以分为油藏描述和油藏管理;而“三条支柱”是指油藏描述是以地质理论、物探技术和油藏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在这三条支柱中,地质理论是最重要的;最后,油藏描述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项任务”:即研究油藏的构造格架、地层格架、岩性分布和油气分布。总而言之,油藏描述的本质是“精细”与“综合”[5-8]。

2油藏描述方法及技术

构造圈闭、储层展布及流体性质是研究油藏的三大要素,油藏描述研究即研究油藏三大要素的四维变化特征,简单的可以归结为:①油气田地质构造和储层几何形态的研究;②关键井的研究及解释模型的确定;③油田参数转换关系的确定、渗透率估算及测井项目不全井的评价;④单井测试评价;⑤多井处理、单井动态模拟研究及三维油藏模型的建立。因此,对油藏的描述包括静态和动态两部分。

油藏描述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具有特定地质任务,即使阐明油气藏的精细构造面貌,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的类型与分布规律、储集体的空间展布,描述储集体参数分布规律及演化特征、储集体非均质性、油气藏的流体性质和分布规律,建立油气藏地质模型,计算油气储量值和进行油气藏综合评价,研究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参数的演化特征和规律,并为油气藏数值模拟提供基本数据和地质体模型。

提高储层描述和预测的精度,需解决好储层空间分布问题,而其关键和难点在于做好地震地质联合反演[9-12]。

油藏定量表征的手段主要是运用储层反演,即通过测井地震等信息通过地质统计方法(多点地质统计)[13-21]、反演方法得到表征储层的波阻抗数据体,人机交互解释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得到解释成果:储层顶面构造图、砂体展布图等。存在的问题是反演储层厚度精度依赖于地震分辨率,反演过程中缺少地质沉积知识等信息的控制。储层三维模拟方法预测储层,充分利用测井垂向高分辨率,并引入沉积相控的概念,即储层分布与沉积相的匹配关系,利用地震属性体作为三维模拟的协约束条件加以控制[22-52]。

油藏描述要正确揭示地下油藏的规律,必须利用多种手段和多种信息,并以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做好油藏的综合研究和描述,达到预期的目的。故油藏描述的方法和技术涉及的内容很广,概括起来说,可分为油藏描述的地质技术、油藏描述的地震技术、油藏描述的测井技术和油藏描述的计算机技术等四个方面。上述四个方面技术的目的是相同的,即对油藏进行整体或局部、宏观或微观、静态或动态的研究,去揭示复杂油藏的地质问题。由于各个技术属于不同的学科,故各自应用的原理、方法、手段和信息各不相同,所以,它们揭示油藏问题的侧面也是不同的。综合应用上述四种技术,就可以使研究人员从多个侧面来认识油藏,研究油藏,必将有利于正确揭示地下复杂油气藏的地质规律,深化对油气藏的认识。

2.1地质综合分析

地质综合分析要求进行地层对比、构造特征研究、储层特征研究、储层四性关系分析、数据分析、断层封堵性分析(图1、2)。

图1 地质综合分析模式图Fig.1 Model map of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analysis

图2 地层对比分析Fig.2 Correlation analysis map of Strata

2.2地震储层反演

在储层特征研究基础上进行反演、储层反演技术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图3)。

图3 井约束反演Fig.3 Inversion constrained by well

2.3地震解释技术

地震构造描述的主要任务是要确定圈闭构造特征和构造发育史,提供油藏的空间几何形态、断裂展布和组合关系、圈闭类型等油藏的格架信息(图4)。

三维地震是油藏构造模型研究的最有力技术手段,具有其他方法不可取代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一些先进的解释技术。

2.3.1相干体技术

滤波-振幅包络-一阶导数-相干体,这种技术的特殊之处在于突出了不连续性,比地震水平切片的地质解释更直观。尤其是断层解释更客观、更细致。此外,对河道砂体及裂缝的预测也有独特的作用。目前相干体技术已成为三维处理的质量控制手段,确定偏移速度场、偏移算法、比较处理流程的合理性及三维连片效果的工具(图5)。

2.3.2断层自动追踪

利用蚂蚁追踪功能自动追踪断层(图6)。

2.3.3三维可视化技术

三维可视化技术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和地面诸多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它被广泛地应用到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及工程地质等领域,它既是描绘和了解模型物的一种手段,也是数据体的一种表征形式。作为地震资料解释手段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主要包括:①构造可视化、②地层可视化、③振幅可视化、④信息的综合可视化。

图4 构造特征研究Fig.4 Study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图5 相干体分析Fig.5 Analysis of coherent body

2.4三维构造模型建立

利用测井数据、钻井数据和各种属性层面趋势图采用序贯高斯模拟算法进行确定性和随机性属性等资料建立油藏属性模型,使用3D相模型或3D地震属性约束属性建模,多种方法交错使用,建立三维物性模型(图7)。

利用序贯指示模拟、基于目标体的建模、截断高斯模拟、神经网络模拟、适应性河流相模拟、分级相带多种方法建立沉积相模型。分析各时期相带空间分布,分析沉积演化历史。作为油藏属性建模的相控条件如孔隙度建模、应用各种趋势及多参数约束建模。

图6 自动构造解释模块功能示意图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automated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mole function

图7 三维构造模型建立功能示意图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3-Dstructure model

2.5储层横向预测与目标优选技术

储层预测研究是在地震构造描述和沉积相等的研究基础上,对储层进行厚度展布、物性参数定量分布研究和预测。储层预测技术包括地震属性分析、微地震相分析技术、地震资料反演技术、油气检测技术等[22-52]。

2.5.1地震资料属性分析技术

地震属性是对地震波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或统计学特征的具体测量。目前用于储层预测中主要是地震波动力学信息,且对地震反射波振幅、相位、频率和吸收系数等参数的研究和应用最多。这些都与地层的岩性、物性、厚度及其含油气性有关系,通过地震处理手段分别从地震反射信号中提取地震反射波动力学信息,并结合井下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即可不同程度地达到储层横向预测的目的。

2.5.2微地震相分析技术

微地震相分析技术是对某一目的层所对应的反射波同相轴的物理参数(振幅、频率、极性)和几何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已知井下目的层岩性与储层物性相结合,以建立反射波特征与目的层岩性及其储层空间展布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导对研究区内目的层岩性及其储集体空间分布的预测。

2.5.3地震反演技术

地震反演是根据地表地震观测资料,用已知地质和钻井、测井资料为约束条件,借助各种数学方法对地下岩层物理参数求解的过程。波阻抗和速度反演是地震反演的核心,在储层预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2.5.4目标优选

地震属性的聚类分析进行储层预测、通过地震体透视功能优选目标、提取目标体的包络,产生目标体、对优选出的目标体进行重采样、基于模型中的有利目标设计靶点及井轨。

2.6油藏描述的主要软件

油藏描述软件系统主要由Petrel、Discovery、RMS、EarthVision、SMT等油藏描述软件及计算机工作站或微机组成。

Petrel—综合利用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岩石物理学和油藏工程学等学科来实现全三维环境下的地震解释、地质解释、建模和油藏工程研究等工作,实现油藏的优化管理。综合了地震资料解释、测井分析、地质综合研究、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的一体化平台,适用于各种油藏类型。利用多资料综合分析,可以精确描述油气藏及其孔渗饱等属性参数的空间分布,计算其储量、定量估算风险性、优选模型、设计井位和钻井轨迹、无缝集成生产数据和数值模拟器,发现剩余油藏和隐蔽油藏,从而降低开发成本,提高效益。Petrel应用了各种先进技术:强大的构造建模技术、高精度的三维网格化技术、确定性和随机性沉积相模型建立技术、科学的岩石物理建模技术、先进的三维计算机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提高了对油藏内部细节的认识,精确描述透视油藏属性的空间分布,计算其储量和误差、比较各风险开发模型、设计井位和钻井轨迹、无缝集成油井生产数据和油藏数模结果、发现剩余油藏和隐蔽油藏,从而极大地降低开发成本。

Discovery—微机一体化油藏描述软件,是美国Landmark公司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的产品,无论地质情况简单还是复杂,Discovery能提供一整套有效的工具,把地质研究、地震解释、测井分析、开发生产动态管理集成到一个完整的解释系统中,形成微机一体化油藏描述平台。具有以下特性:

新的地层柱管理,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取所需要的地层名称建立适用于本工区需要的地层柱;批量修改WellBase图层,增加了OpenWorks常用的井符号;多次完井数据输入,进行地层名称与其他生产数据匹配时可以参考兴趣区域,曲线数据也可以用GXDB进行数据库管理。生产数据分析功能,可以进行产量预测,并且可以生成以下三种图件:生产油、气、水随时间变化图、生产油、气、水与累计产量变化图、P/Z与累计产气量变化图,并将生产曲线落到平面图上。

可以制作测井曲线图层,用户自定义显示井段、模版等;增强的绘图工具;增强的数字化功能:可以让用户使用数字化桌,在GeoAtlas的图层中直接进行断层、等值线、数据点等线条的数字化;在GeoAtlas增加了一个井信息工具,可以通过移动鼠标来观察在WellBase、Prizm、Zonem anager、GMA等中存储的井信息;新增了一个图层检查修改功能,它允许用户通过网络修改编辑在服务器上较大的图层;增强隐闭图层,在以前版本中也可隐闭图层,但是一张图上有多个隐闭图层会使系统运行速度降低,在新版本中有多张隐闭图层也不会使系统运行速度下降;在IsoMap中的一些新功能,如Zmap格式数据输入直接生成AOI图层;强制数据点等值线;可以用数据点进行图层运算等。

根据井曲线进行井间颜色(或岩性)充填的功能;新增了井位索引图和曲线上浮的功能;新增用户自定义的光栅文件或第三方软件提供商提供的光栅文件的输入输出接口;增强智能选择工具,可对层位、断层、注释等任意选择;其他的功能增强:如在井间的界线上添加断层名和地层名、注释可任意旋转、在投影剖面上划弯曲的虚线等。

TVDSS井深显示方式,在新增的测井显示道上可以显示Zonemanager中的属性;在Prizm曲线模版中新增了一个矿资道(Minerals Track),这个道用来显示矿物之间的比例(如3&4矿物模型);新增加了一个曲线编辑菜单,这个菜单包括曲线拷贝、曲线删除、剪切曲线最大值或最小值、给曲线改比例、曲线滤波(平滑曲线、方波化曲线、三角化曲线)以及内插曲线等。并且每项功能可以应用于一口或多口井,也应用于全井段或指定井段;在二维地震解释中新增一个层位多Z值,这样可以很好地进行逆断层的层位解释;新的时深选项。

二维地震解释中成图与等值线的增强;修改了工作流程,增强了易用性;在MapView、Isolmap、Quick Map中的炮点上显示速度和深度。在二维工区中进行层位深度网格化,新的等值线管理器可以进行;易用性增强:可以生成、存贮以及恢复测线闭合差校正的流程,扩展了快捷键,自动二维测线排序,断层、层位滚动,建立断层面图层,输出层拉平的SEGY数据,给二维地震数据加EBCDIC数据头,在自动追踪时确定追踪的振幅最大/最小范围值。

SeisVision地震模块中对应于WellBase中多地层柱功能,在SeisVision中也可以选择相应的地层柱进行显示。简化了增加井位和分层的导向操作。增加了变面积剖面覆盖波形显示的方式。增加了生成深度域地震数据体的功能。在底图上可以高亮显示用于时深转换的参考井。

3油藏描述技术发展趋势

3.1四维地震技术

在油藏开采过程中,储集层孔隙流体的温度、压力及组分会产生变化,影响储集层的体积密度及地震速度,从而影响反射波的振幅及传播时间。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三维地震观测,每次观测的测试位置、野外参数、处理参数都不相同,然后比较前后的地震记录,就可以知道地下油、气、水分布的变化,得到流动体系、油气运移比较精确的空间图像。四维地震正在成为当前和今后监测油藏动态和描述油藏的一项新技术:①监测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气顶变化、底水推进以及油、气、水分布范围。②监测热采等人工措施的作用范围。热蒸汽到达的部位地层温度升高,地震波传播速度变慢,引起地层反射系数、透射系数以及地震波的振幅和到达时间改变,根据这些标志可以监测热蒸汽推进的前缘[54]。

3.2储集层物性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技术

通过研究储集层沉积相与物性关系,分析储集层在三维空间中的连续性和物性变化特征,对各种分析化验资料,特别是注水开发后的密闭取心资料以及开发动态资料进行研究,结合吸水剖面、产液剖面和C/O 比等测试资料,从储集层基本特征、注入水与地层流体的物理化学作用、地层温压变化、油水渗流机理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可研究注水开发后储集层结构的变化规律和油水分布特征[2]。

3.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应用

多学科交叉是未来石油工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解决石油勘探开发中各种技术问题的必由之路。作为一项成功的工业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运用于油藏描述也促进了油藏描述的完善和发展[38]。层序地层学的核心在于确定等时地层格架以及时间地层框架内沉积地层的分布类型。在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岩石单元是一个成因地层时间单元,通过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和等时对比,分析不同级次的陆相地层内部结构特征,建立高分辨率的地层框架,根据低级次旋回特征进行局部地层精细对比,可以为精细油藏描述提供基础[53~56]。随着钻井、地震、测井技术的发展,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地质、测井、地震进行一体化处理解释来解决油藏问题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55]。

参考文献

[1]王 志章,石占中等.现代油藏描述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2]申本科,胡永乐,田昌炳.油藏描述技术发展与展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4):78~81

[3]张一伟.陆相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4]徐守余.油藏描述方法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5]魏忠元,张勇刚.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的特点及发展动向[J].特种油气藏.2004,11(5):5~7

[6]张先进,向立飞,冯涛等.油藏描述技术发展、特点及展望[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3):130~132

[7]刘素芹,张加友,鞠秀叶等.油藏描述技术在胡庆油田应用的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28):197~199

[8]李中冉,牛彦山.测井约束储层反演在低渗透油藏描述中的运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12:89~91

[9]肖阳,朱敏等.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36(5):633~639

[10]陈建阳,于兴河,张志杰等.储层地质建模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3):17~19

[11]裘怿楠,陈子琪.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12]付德奎,冯振雨,曲金明等.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及展望[J].断块油气田.2007,14(2)39~42

[13]吴胜和,李文克.多点地质统计学理论、应用与展望[J].古地理学报.2005,2,137~144

[14]冯国庆,陈军,李允等.利用相控参数场方法模拟储层参数场分布[J].石油学报.2002,23(4):61~64

[15]冯国庆,李允.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模拟沉积微相[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23(2):124

[16]黄尚军,祝杨,宋志强.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4):69~72

[17]李军,郝天珧.油气储层随机模拟方法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2):458~464

[18]李少华,张昌民,张柏桥,等.布尔方法储层模拟的改进及应用[J].石油学报.2003,24(3):78~81

[19]冉建斌,李建雄,刘亚村.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1):102~112

[20]贾爱林,郭建林,何东博.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与发展方向[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6):691~695

[21]姜香云,王志章,吴胜和.储层三维建模及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902~908

[22]黄维德.油气预测与油藏描述[M].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2004

[23]胡向阳,熊琦华.储层建模方法研究进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1):107~112

[24]李顺明.Zarzaitine油田海底扇沉积微相建模[J].断块油气田.2007,14(3):31~33

[25]李少华,张昌民,张尚锋等.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储层物性参数建模[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25(1):1~3

[26]刘振峰,郝天珧.沉积模型和储层随机建模[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18(3):519~523

[27]吕晓光,王德发,姜洪福.储层地质模型及随机建模技术[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19(1):10~15

[28]吕晓光,潘懋,王家华,等.指示主成分模拟建立分流河道砂体相模型及意义[J].石油学报,2003,24(1):53~57

[29]穆龙新.油藏描述的阶段性及特点[J].石油学报.2000,21(5):103~108

[30]穆龙新,裘怿楠.不同开发阶段的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31]潘举玲,黄尚军,祝杨等.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4):69~71

[32]裘怿楠,贾爱林.储层地质模型10年[J].石油学报,2000.21(4):101~104

[33]史小平,付洁,韩战江.开发时期油藏描述的发展趋势[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29:177~181

[34]王郑库,欧成华,张晶晶等.储层建模技术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以黑油山油田西区为例[J].天然气技术.2007,1(2):36~39

[35]王继贤.油藏描述软件系统及其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36]王家华,张团峰.油气储层随机建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157

[37]吴胜和等编著.储层建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94~101

[38]张永华,杨道庆,孙耀华.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