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什么是制造业转型升级

A. 为什么说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技术推动

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也是第一出口大国,但并非第一强国,这是因为中国的制造技术比起真正的世界老大美国甚至德国,一些核心的高技术还不掌握。尽管近20年来在技术上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不掌握核心高技术,就导致许多的机电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形成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工业品“同质化”竞争,价格不断走低甚至亏损。为了彻底改变制造业在全球的被动状况,实现科学合理的转型,就需要再技术上大幅度进步,这样才具备制造业升级换代的条件。例如我们需要许多高质量的航空发动机,但技术相对落后,难以支持发电机行业成为中国制造的龙头和出口的主力,如果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能上一个台阶,将对中国整个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和科学转型做出巨大的贡献。届时航空发动机业的产值、利润、税收,都将彻底改变目前在国内的贡献值,也将改变工业品出口的结构,避免同质化竞争,真正成为工业技术发达的强国。所以,核心制造技术的全面提高,是未来制造业升级的最重要因素或前提条件。以我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和后来参与省级工业经济管理的体会,要想大幅度提高技术能力,一是需要国家大幅度增加科研资金的投入。二是要加强技术引进,就完全可能在短时期内大幅度提高工业技术水平。

B. 什么是制造业转型升级

综合考虑上述基本要素,镑镑天工行业研究员认为,可以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体纲领——“中国制造2025”政策体系的总体思路概括如下: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顺应全球制造业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协同化、平台化、服务化和绿色化趋势,针对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特别是质量效益不高、成本上升、资金外流、资源环境约束、产能结构性过剩、核心技术缺失、价值链低端固化等痼疾,围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个核心任务。目前在网上搜到的最早关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的文章是 2005年中国海洋大学硕士杨华的论文《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制造业升级模式》《中国海洋大学》。希望可以帮到你!

C.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众所周知,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而闻名于世。以其制造的商品价格低廉,质量优良而在世界市场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而仅仅指生产附加值较低的产品是不能够在市场上长久立足的,因此我国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让创新来引导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进行转变,从而增强我国制造业的活力,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同时在政策支持方面,对于创新型产业也应有相应的政策优惠,降低其企业运行成本,常有更多的资金运用于制造业的创新方面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只有由上而下,由领导层面到工作层面,共同努力,共同创新,让创新充满每一个行业的方方面面,制造业才能真正从“中国制造”完成向“中国创造”的彻底转变。

D. 中国制造业如何向高端服务业转型升级

进入服务业发展新时代,13亿人的潜在消费需求成为中国增长转型的突出优势;13亿人服务需求释放的规模与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结构、利益结构、城乡结构调整的进程。释放13亿人的服务消费需求,推进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既是未来6年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又是决定增长、转型与改革的关键所在。 1. 加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新常态。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与人均GDP水平有着内在联系。中国从人均GDP 6500美元到1万美元的过渡阶段中,服务业的比重至少会提高10个百分点。总的判断是,到2020年中国服务业占比达到55%以上是有条件、有可能的。 第一,人口城镇化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发展型消费需求越来越依赖于教育、健康、医疗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2013年中国的名义城镇化率为53.7%,而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6%左右。从新型城镇化的进展看,2020年名义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60%左右,人口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50%以上。这几年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0.77个百分点。以此估算,未来6年即使人口城镇化率仅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也有可能带动服务业比重提高7-8个百分点。 第二,工业转型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注入内在动力。从国际经验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变。传统农业和工业的转型升级直接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由此形成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市场需求。新一轮工业革命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信息、研发、设计、物流、销售、大数据等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升级。就是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大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以德国为例,高端制造业之所以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重要原因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高达50%以上。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创造”的优势远未凸显,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其占服务业的比重仅为15%。未来6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至少需要提高15-20个百分点,达到30%-40%。这是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2. 形成服务业主导的新格局牵动影响经济转型升级的全局。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形成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而且也将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第一,形成中速增长的新常态。中国仍是一个经济转型大国,经济增长新常态取决于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近几年,中国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约0.4个百分点。如果未来6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可以带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左右,为中速增长的新常态奠定重要基础。 第二,形成新增就业不断扩大的新常态。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从近两年的情况看,服务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未来6年服务业增加值按年均10%增长估计,每年新增就业将达到1000万人左右。 第三,形成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新常态。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生产性服务业直接融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例如:技术升级与服务需求直接融合,技术升级如果不能反映服务需求变化就很难产生内在动力,就很难有好的市场前景;企业竞争力与服务质量直接关联,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服务环节是否专业化、精细化。为此,服务业主导不仅是形成新一轮创新创业潮的主要推动力,而且将为创新创业开辟巨大的市场空间,由此形成创新驱动新格局的重要条件。 第四,形成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的新常态。从国际经验看,服务业快速发展将带来中产阶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美国为例,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30年间,伴随服务业主导新格局的形成,白领阶层的规模同时也扩大了5倍。未来6年,随着服务业主导地位的确立,中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有望达到50%以上,到2020年服务业就业的人口将不少于4亿,由此将带动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 3. 把实质性提高服务业占比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约束性目标。“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5年,能不能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对中国未来10-20年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明显提高服务业比重。建议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把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5%、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30%作为主要的约束性目标,以此作为衡量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标准。 第二,加快推进投资转型。与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趋势相适应,重点加大教育、医疗、健康、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领域的投资;从工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出发,重点加大信息、研发、设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 第三,实现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由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无论企业、社会、还是政府,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尤其是需要改变某些传统的发展理念。例如,走向服务业大国,形成服务业主导的新格局,不是不要制造业,不是不要工业,而恰恰是通过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传统工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

E.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关键领域

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认为,中国制造业要面向未来,但绝不能采取全面搞制造、一窝蜂而上的策略,而是要选择优势产业。为此,规划明确了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应答时间:2021-01-0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F. 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什么

1、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迫使我国制造业总体发展战略必须从基于要素的低成本战略转向基于创新的差异化战略,从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得益于劳动力、资金和环境等要素的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导致了我国产能过剩以及要素市场的扭曲,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这种低成本的工业化道路的不可持续性,迫使我国的工业发展战略必须通过创新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会催生新的制造系统和生产设备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又会带动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的产业门类的出现和增长,从而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很好的机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还及时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再工业化加快了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趋势,二、三产业的界线日趋模糊化,这意味着我国一味地强调提升服务业所占比例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政策导向需要重新审视。

需要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内在衔接关系角度入手,围绕如何提升我国制造复杂工业品能力来制定我国服务业发展战略。

(6)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扩展阅读:

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是遵循产业升级的两条路径,即产业间转型升级和产业内转型升级。

产业间转型升级就是从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从制造初级产品为主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为主转变。

产业内转型升级就是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是产业自身的纵深化发展。

其升级也有两条路线:一条是遵循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价值链条升级的路线;一条是指从OEM(贴牌生产)—ODM(自主设计生产)—OBM(自主品牌生产)的线路。

G. 制造业如何智能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包含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智能制造”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制造业依据其内在发展逻辑,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整合逐步形成的,是先进制造发展的形态。在《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是个重要的关键词。“智能制造2025”明确了智能制造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管方向,运用智能制造增益中国经济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是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趋势。机床“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一提出来就获得了制造业内众多专业人士的广泛响应,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方向的共识。机床行业可以说是制造业的基础,所以“智能制造”也包括智能机床。智能机床是对制造过程能够做出判断和决定的机床。智能机床了解到制造的整个过程后,能够监控,诊断和修正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偏差。并且能为生产的最优化提供方案,使人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解决机床以外的复杂问题,能进一步发展智能机床和智能系统。此外,还能计算出所使用的切削刀具,主轴,轴承和导轨的剩余寿命,让使用者清楚其剩余使用时间和替换时间。数控系统的开发创新,对于机床智能化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数控机床,作为目前工业设备加工制造上最重要的设备之一,正在不断向智能化迈进。数控机床开创了集成精密制造技术及相关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并兼容网络技术的先河,启动了人类智能型生产工具。

H. 在“中国制造2025”下,中小企业如何借助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一、对智能制造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入,会走很多弯路。导致大量资金的投入,却得不到回报。二、产业基础薄弱,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系统、机器人市场份额低。三、没有足够的资本自研或是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是智能化的升级改造的一大难题。四、缺乏融资渠道,银行与资本市场都恐但风险,不愿意放款及投资中小企业的智能化升级。

解决途径:为了顺应中小企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瞪羚网打造智能制造领域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

提供专家关于智能制造的报告,中小型企业应从规划开始着手,分步实施,需要专家顾问团队协助,提供专业的意见或建议,少走弯路。

平台的专家数量多,跨学科,跨学校,局限性较小,更容易帮助企业升级。

我们有相应的银行可以提供资金贷款,在改造成功后,我们可以帮企业申报相应的资金支持。

加强企业与院校的合作交流,为企业输送人才或技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更大的收益。最终的目标是帮助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I. 在中国制造由大转强的过程中什么是阻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17

J. 新形势下,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要突破哪些瓶颈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要突破哪些瓶颈?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话,首先一定要突破中国制造的这个瓶颈期,因为中国已经在制造业已经很先进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