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酒精计划》怎么样?只能说算是一部平庸之作

电影《酒精计划》的开头,拍摄的是一个班级的年轻人的啤酒游戏,然后电影画面一转,引用丹麦哲学家的名言:「What is youth? The dream. What is love? The dream’s content」,像要是为整部电影下个一锤定音的基调,电影最后以中学生的毕业派对作为结束,经历中年危机的麦斯·米科尔森和几位男教师,加入喝酒狂欢行列,融入在一群少男少女当中,返老还童。电影以酒精比喻青春,谈的是令人进据失据的中年危机,是寻回一去不复返的青葱岁月。

可惜,电影《酒精计划》找到了切入的角度,但故事不够扎实,引入的主题不够广阔,深度欠奉,最终数以千计的观众,看完《酒精计划》都只记得有关喝酒、酒精的元素,而非青春与人生等,编导理应希望观众汲收到的哲理命题,虽然在豆瓣上的评分为7.7分。

事实上,故事设定太侧重于挪威一心理学家谓人类天生便应在血液里保有0.05%酒精浓度的学说,整部电影说就集中讲述四个男人以身试验学说的真伪,剧情未免单薄,也有刻意小事化大之嫌;二来便是先天的成因:酒精加速人的血液循环,令人情绪高涨,社交能力随之提升,本来就是「多此一举」的事实!即使是滴酒不沾的人,或是未为此做过学术研究和实验的人,都很容易明白的道理,观众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戏中的角色,像成了地球上首名发现酒精效果的人,把这当是发现新大陆般的惊世揭秘!

由于电影《酒精计划》未能把酒精设计成一个象征,发掘其他命题,引致剧情后来讲述主角的遇遭逢转变,例如麦斯·米科尔森与貌合神离的安子修补关系,主角们变成受到学生欢迎的风云老师等,归根结底的说,也只是酒精干的好事:因为酒精令他更容易开口谈情说爱罢了,或因为酒精令他们在课堂上更放胆说话讲课了,而并非以酒精作桥梁的一种恍然大悟,让他们了解到处于浑浑噩噩的中年阶段的自己有什么不足,何以改善寻回昔日的激情与活力。

到了电影最后阶段,众人变得终日烂醉如泥,甚至以老师身份,鼓励学生考试时喝酒,其中一名角色更因酗酒而死,情况渐变失控,我也差点以为电影也濒临失控边缘。

电影当中像很担心前段过分吹捧喝酒的好处,于是决定加插以上种种像极「If you drink, don’t drive」宣传广告的画面,表现自己的客观持平,以正视听。

要是《酒精计划》在这里结束,它大有机会沦为一条禁酒广告,但偏偏电影就是我行我素,拍了一幕喝酒狂欢、Mads Mikkelsen大炫舞技的场景,这便是我觉得电影唯一最好看的部分。

彻底无视酗酒的危害,热烈宣扬醉酒的喜悦,无道德包袱,无社会责任,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这么一回事。

对于我而言,电影《酒精计划》只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尤其在去年的最佳国际电影《寄生虫》(Parasite),相比较之下,实在高下立见,但在酒吧关门、派对中止的2020年,这部忽然庆贺醉酒人间的电影,或许真能深得外国评审的欢心;而且,在前路茫茫的时代,值得把持的正是这种及时行乐的精神。即使质素平平,那又如何?

接受自己的平庸,就如接受自己韶华已逝,承认要靠酒精寻回点点青春滋味一样,至少大方得体,光明磊落,真心真意,不像另一部叫《少年的你》的提名电影,虚情假意,令人欲呕。


赞 (1)